我国制药技术发展的很早,所以内容非常丰富,我们的祖先二千年来依靠了积累的经验,将药物按照它的效用和性质,制成合于临床使用的多种剂型,使药物正确地发挥其治疗与保健的作用。兹将常用的剂型说明如下:
(一)汤剂
汤剂(煎剂)是中药制剂中历史最久和应用最广的一种制剂,这不仅是由于煎煮方法简单,不需要特殊器具,而且效速,故在民间广为流传。
煎用容器一般应用的陶瓷砂锅,其化学性极稳定,不与药物成分起作用,价廉,各地有售。但不耐用,易裂,故中药店代客煎剂多采用挂锡铜锅。
煎煮的火力不宜太大,未沸之先可用武火,沸后则用文火。若应用煤炭炉子,锅底垫上圆铁架,火力较大,俟煮沸后去掉垫架,使锅底把炉的火口盖上,火力就可以减弱。也可以用电炉直接煎煮,煮沸后,在电炉上垫上石棉网,能够减低火力。
一般中药煎剂加入水量是以能没过全部药物为度,可先把药物用温水浸泡十几分钟,使全部生药润湿后,再添加适量的水,使能浸没过药。但有的药物质疏松浮于水面,加水后可用器按住,再行煎煮。煮沸后继续的时间,按药物的性质及分量而定,一般都不必过长。
药物加入的先后,大致对易溶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饴糖等,应待其他药物煎好后,于滤液中加入稍煮即溶。又如碱类泻药芒硝也是于其他药物煎成后,将它最后加入滤液中,微沸即溶。
质轻体积大的药物,如灯心草、丝瓜络、大腹皮等,质疏松吸水量大,为了缩小煎液体积,便于服用,减少其他药物成分的被吸收,以增大药物的疗效,可先以较多量的水煎煮后,再用其煎液与其他药物共煎。在处方中比较常见的先煎药物,还有葛根、瓜萎、麻黄、桅子、蜀漆、茵陈蒿等。
含纤毛或质而细的药物,如枇杷叶、旋覆花、车前子等,应用布包,以免纤毛混入煎液,刺激气管。
含挥发性以及贵重或剧毒量少的细药末,以免药物的有效成分挥发损失,破坏分解或被其他药物所吸收,故一般把含挥发性的药物,如薄荷、苏叶、陈皮、青皮、荆芥穗等,于煎煮最后的十分钟加入,另如肉桂、沉香、羚羊角、犀角、牛黄、朱砂、琥珀及甘遂等即研成细末,用其他药物的煎液冲服。
贵重药物亦单煎的,如人参、犀角、羚羊等不与其他药物一起煎煮。
石类、介类药,如石膏、滑石、龙骨、石决明、龟甲、龟板等应久煮;而花类、叶类质较松的药物,如金银花、红花、白菊花等则不宜久煮。
加酒者,一般系把酒加入药的煎煮液中,直接服之,并之与药一起煎煮。
煎药的次数,目前多系一剂两煎,即第一次煎后,加水于药渣中再煎一次。
(二)丸剂
1、蜜丸,药料粉碎后与蜂蜜混合,制为内服丸剂。炼蜜丸者,取其迟化。在配制丸药时,首先应注意掌握蜜的炼制程度和药料与蜜的用量比例,才能发挥蜜丸的治疗作用,并易于保存。
蜜丸有大蜜丸、小蜜丸两种:以准子(即制丸药的模型)脱出的为大蜜丸,如解肌宁嗽丸。以手捻的为小蜜丸,现多改用制丸板,形如两块搓板,当制好条形后放上两板一搓即可,如六味地黄丸。
2、糊丸 将制糊用的粉,以水润湿后加热,使成稠糊,作为药料的赋形剂,习惯上用的为粘性较强的糥米粉。如犀黄丸。
3、蜡丸 以蜂蜡为基础剂而制成的丸药,谓之蜡丸,为使药料在胃内少起作用,能在肠中发挥所要求的目的,方剂中含有多量的剧毒药和刺激性强的药料,与蜡混合后,在人体内可以徐徐被崩解吸收,以防中毒及过强的刺激,剂型分大蜡丸如三黄宝蜡丸,及小蜡丸如痔瘘无双丸。
4、水丸 利用药料粉末本身的粘性,用清水或略带粘性的水溶液,制成的丸剂。亦名水泛丸。水丸有如芥菜子大,如六神丸;黄米大,如七珍丹;绿豆大,如香莲丸;赤小豆大,如黄莲上清丸;及豌豆大,发沉香化滞丸等。
5、蜡皮丸药 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剂型,而是一种保护药丸的方法。为了防止丸药露置于空气中霉烂、虫蛀及防止挥发性药料的损失,用蜡皮包裹封固保护丸药固有的气味与软硬度,可以储存达十年以上。
(三) 锭剂
中药锭剂,有长方形的,有纺锤形的,有条形的,有块状的。应用方式有外涂的,有内服的,或内外兼用的,为便于应用及美观而设计,无严格的剂型规定。如万应锭、蟾酥锭等。
(四)散剂
散剂是数种药料粉末均匀混合的制剂,可供内服及外用,有时也掺合浸膏(如紫雪)、液体(如避瘟散)等。
散剂的优点:如细末不掺合粘着剂,比丸、锭剂易吸收而发挥药效。外用撒布患处,在局部起作用,易达到治疗目的,操作过程及包装简便,便于储存,不易变质,儿童亦可应用。
(五)膏
药料与水共热,使有效成分被溶出,滤除药渣,将浸液蒸发浓缩,并掺合蜂蜜赋形药,这一类的剂型叫做膏。主供内服,仅一小部分供外涂。它的优点不含纤维素杂质,便于服用。如秋梨膏,党参膏、二冬膏等。
(六)膏药
膏药是由油、药或丹等组成,种类颇多,如黑膏药、白膏药、油膏药、胶膏药、松香膏药等,其中最常用的是黑膏药。是以植物油与铅丹经高热炼制成黑色,如阿魏化痞膏、狗皮膏等均属此类。
(七)丹剂
丹剂主要是用来治疗外症的痈疽和皮肤病等,内服用的较少。现在制造的丹可分两种,一种是重金属化合物,一种是植物药料混合物。前者如红升丹、白降丹、小灵丹、红粉及轻粉,后者如活络丹等。虽采用了丹剂的名称,实际上和其他丸散剂型并没有区别,多是以植物药料为主要成分配制成的,即或混有重金属化合物,种类和剂量都很少。又丹剂常采用朱砂或金箔作挂衣材料。
(八)药酒
用酒浸提药料的有效成分,除去残渣,或将药料溶解于酒中,以供服用的叫做药酒。在部分用于治风痹关节痛、风湿痛等症。如虎骨酒、国公酒等。
(九)胶剂
取动物的皮、骨、甲、角等,用水热浸,浓缩面成黄褐色透明或半透明的固体物质,这就是胶。用以治疗虚劳赢瘦、腰疫腿软、吐血、 衄血等症,如阿胶、虎骨胶、龟鹿二仙胶等。
(十) 麯剂
将面粉及药料混合,并保持适当的温度的湿度,使它自然发酵,产生酵母,这一类的制剂,叫做麯剂。常用的有六神麯、半夏麯、沉香麯、红麯等,功用助消化。
又淡豆豉配制法的原理与麯相似,用为清凉解表药。
(十一)茶剂
以茶叶为主要原料,配合其他药料,磨成粗粉,加粘着剂制成定量的小茶砖,服用时以沸水浸泡或热煎,称为茶剂。常用的有午时茶、天中茶二种,用于感冒头痛、停食。
(十二)灸剂
灸是一种能发热的、易引起皮肤起泡或刺激患部的药剂。刺激一定部位的皮肤,对疾病起外内效之功。如雷火针、坎离砂等。
(十三)露剂
是药料经水蒸馏的馏出液。如金银花露、荷叶露、枇杷叶露、鲜石斛露、鲜地黄露等,用为清凉解表药。但药料中大部分成分不能馏出来,有时不易保存。
中药在粉碎、配制成药或切成饮片前后,有一部分需要经过种种 方法的加工处理,这叫做“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参考古人经验,并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剧毒或刺激性强的药物,经过炮制后可以减低大部分或一部分毒性。如乌头、附子、半夏经过炮制后减低毒性。
2、以适当溶媒加工处理,增加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度,使它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较快的发挥治疗作用。如酒炒、醋蒸等。
3、破坏中药中的某些成分,适当地改变其原有性能。如炒炭、烧存性等。
4、便于粉碎、切片和保管。
5、可以矫味、矫臭及赋色等。
6、除去杂质,使它洁净。
(二)古代的炮制方法
古人在炮制方面发挥了辛勤卓越的劳动,创造了富贵的经验,为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炮制论”是讨论炮制法最早的书籍,记载了炮制十七法:
1.炮:置药物于火上以起烟为度,如炮干姜。
2.爁: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使之微熟为度。如 杏仁。
3.煿:将药物置火炕干,后世改为烘法。
4.炙:将药物和以蜂蜜或姜汁于炭火上微热,如炙黄芪、炙甘草。
5.煨:将药物置炭灰中,煨之使热,如煨木香。
6.炒:将药物置铁锅或砂锅中炒至微黄,如炒谷芽。
7.煅:将药物置炭火上烧令通红,然后放在醋盆中淬。如煅磁石。
8.煉:将药物用火久熬,如炼蜜。
9.制:制去其偏性,有水制、姜汁制、童便制等。
10.度:量药物的大小长短。
11.飞:研药物为细末,置水中搅拌静置,分取其不同时候的沉淀。如飞滑石。
12.伏:是土类,如伏龙肝,即灶心土。
13.鎊:用金属制成的锉形物,将坚强的药物锉成薄片状,便于制成粉末,如鎊羚羊角。
14.樧:即捣碎。
15.矖:即晒字。
16.曝:将药物置太阳下曝晒。
17.露:将药物放置户外,任其日晒夜露。
这些方法经过千余年来历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改,有的方法内容已更加充实,有的方法则仅有名而不用了。
炮制十七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四项,即水制、火制、水火制和不水火制。水制包括制、飞、露在内,火制包括炮、爁、煿、煨、炒、煉在内,水火共制包括炙、煅在内,不水火制包括鎊、樧、矖、曝等。
关于古代加热的温度,是在火力的大小和用火的种类上加以限制。通常将火分为两大类,即文火和武火,文火就是没有火焰的火,武火就是有火焰的火,武火温度较高,文火温度较低。有时并在燃料方面加以选择和限制,据说最好的火是桑柴火,此外尚有櫟炭火、烰炭火等。
(三)现代的炮制方法
1.加热处理:
烘 将药料置于近火之处,使它所含的水分徐徐蒸发,以便粉碎和保存。若干成药的半成品、成品都需要烘,多利用烘箱或干燥室。
焙 在弱火上架铁丝网,网上铺纸,药料置于纸上干燥,如水蛭、牤虫都是采用焙干。
煨 将面粉或草纸加水使湿,裹于药料的表面,稍干后,置弱火中烤烘,或铺于铁丝网上用火烤,使面或纸的表面焦黑,冷后剥除。如煨木香。另一种是将药料埋在热炭中(系木灰或草灰,余烬不能太多,以免将药料烧毁),如煨肉豆蔻。
炒 炒的种类很多,是一种常用的炮制操作。有炒黄,如殭蚕;炒炭,如山炮;砂土炒,如骨碎补;麸子炒,如山药;蛤粉炒或滑石粉炒,如阿胶;酒炒,如何首乌、威灵仙;醋炒,如香附;盐水炒,如泽泻;米泔水炒,如茅苍术。
炮 常用的有炮姜,系用川干姜切成小块,置于高热的铁锅中急炒片刻,迅即取出,使表面焦黑并部分炭化,但内部的挥发性物质则未散失。
炙 炙和炒在意义上和操作上相似,如蜜炒有时也叫蜜炙,如炙甘草、炙黄芪,系将药料切片或切成小块,拌以蜂蜜,在锅中加热,至蜜微焦为止。药料经此加工,除增加焦蜜的作用外,并可减少甘草、黄芪的豆腥气味。
煅 高温度的加热处理叫煅。如煅龙骨、龙齿、炉甘石、礞石、牡蛎、磁石等,系将药物放于特制坩埚中,放在烧红的火中煅烧,温度在700-800℃以上。坩埚及药材均被烧至通红,燃后迅速取出投入醋中,浸三次。
蒸 隔水加热,利用蒸汽达到消毒,改变药效及增加治疗作用的目的。如熬地黄的蒸制。
2.不经加热处理及部分加热处理
漂 药料用水浸洗叫漂,如海藻、昆布的用清水漂洗去咸味。
泡 药料以液体浸渍叫泡,如制祁蛇则用约两倍量的黄酒泡20-30天,使皮与肉分离。
霜 药料经加工处理而产生的白色粉状物。如巴豆霜、绩随子霜、柿霜、鹿角霜、西瓜霜等。
制 数种药料混合粉碎,配制各种剂型。另一种为单味药用其他药料处理,适当改变固有的治疗功效。如法制半夏、制胆南星等。
(四)炮制法的价值
中药炮制方法,据目前所能理解的程度,可说明其理由的如下:
1.有关生物碱,生物碱不溶于水,其盐类可溶于水,如黄连,元胡之用醋炒,可使上述药物形成生物碱盐类,而增大其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
2.有关苷和皂素,含有糖苷和皂素的中药,于不甚干燥的情况下保存时,其有效成分有逐渐被本身所含有的酶破坏的可能,如将药物预先加热,破坏其所含的酶,则药物可以久藏。
3.有关挥发性物质,含有挥发性的物质是不宜加热的,古人已经意识到,如李时珍谓“凡人理气药,只生用,不见火”。
4.有机溶媒的利用,如古人采用酒浸、酒浸后再煎或酒炒后再煎。用酒浸可使不溶于水的物质,在蒸制时因有酒的存在,而形成酒与水的混合性溶液,而利用有效成分的溶出,酒浸或酒炒后可以节省煎煮时间,同时也可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度。
5.有关酶的处理,猪苓、雷丸有效成分主要是酶,古人主张生用。如果不需要酶的作用的药物,则采用间歇加热法使酶破坏,如何首乌、熟地黄的蒸晒等。
6.发酵方法的利用,如神麯、红麯、淡豆豉等皆以发酵方法制备。
7.有关毒性药物的处理,在炮制上有毒种子类将油脂除掉后用霜,如巴豆之去油取霜,毒性大为减低。
8.炮制用工具的选择,含鞣质类中药炮制时忌用铁器。
9.药物防虫防腐的处理,采用石灰缸存储易蛀药物;采用蜜水浸焙法、盐渍法等增加药物防腐力。
10.此外蒸馏法的利用如制金银花露。矿物性药的炮制,如制铅丹等,都可证明古人从经验所得出的成就。
古人应用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气说法来论述药性,这些都是根据临床经验而得的总结,它反映了药物治疗作用。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之说,出于“易经”,医学中始见于“内经”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中以阴阳表示事物的对立及相互依赖的关系。以阴代表物质,阳代表能力,一切物质缺乏谓之阴亏,一切机能减退谓之阳虚。在人体每一个脏器皆有阴阳、内外、上下、表里。宇宙中没有一件事物不包含有阴阳的,阴阳是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又都存在着阴阳关系。不论阴阳如何变化,始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需要互相依赖,不能分散孤立,特别要求得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机体内部平衡才能适应外在环境。
五行又称五运,原出“尚书”洪范篇:“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行观念的产生是根据人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所最常接触的五种物质形态归纳出来的。古人把一切事物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集中观察,发现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同时又发现酸苦甘辛咸五味。
(二)药性的内容
五味 是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五种味道,酸、苦、甘、辛、咸五种,此外还有一种淡味,淡就是平淡无味。
古人在长期运用和临床观察中体会到与药性的关系,凡具有酸味的药,可以发生收敛、止渴等作用;苦味的药有泻火、燥湿、通泄的作用;甘味的药有调和脾胃、补养气血等作用;辛味的药有发汗、解表、理气、散结滞的作用;咸味的药有润下、软化坚积的作用;淡味的药能通利小便、有渗湿的作用。
五味与五行、五脏的关系;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五色 是古人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五种颜色。青、赤、黄、白、黑,它们与五行,五脏的关系是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四气 也称四性,即药有寒、热、温、凉四种,此外还有平。寒药能去热,热药能去寒,温药比热药的热性低,凉药比寒药的寒性低,平药的性能不是温热,也不是寒凉,就是介乎寒热温凉之间的性能。
升降浮沉:药物因气味(四气五味)厚薄的关系,质地轻重的不同,在人体内所体现的作用就有升降浮沉的情况。升为升散,降为平逆降气,浮为上行和发散,沉为不下行和泄利。总之,升和浮是指向上和向外的药性,沉和降是指向下和向内的药性。
上面谈过的五行、五色、五味、五脏,配合了地的五方(即东西南北和中央)、人的五体(体即人的组成部分),结合功能,联系整体,可于下表中看出其关系:
(三)药性和用药的关系
辛味的药适用于外感病初期。外感病有寒和温的不同:如感受风寒症,常见的症状为:发烧较轻,异常怕冷,头痛,身体痛,宜用辛温药以发散风寒,如麻黄、桂枝等辛温药发表药。如系风温症,常见的症状为:发烧很厉害,不太怕冷,头有些痛,口中有渴的感觉,宜用辛凉药发散风热,如薄荷、桑叶等辛凉药发表药。
苦味药多有寒性,所以往往苦寒并称,适用于实热症。实热症是身体壮热,外现目赤、口疮、口渴等实性的症状,一切表现都是阳性的。如大黄是苦药,可以泻血中的实热,清除肠胃的积滞。
酸味药多有收濇性,适用于盗汗、遗精、久泻等症。如芡实性味甘酸,能濇精、健脾、止泻。
咸味药能软化坚滞,适用于大便燥结、浓痰、瘰疬等症。如海藻性味咸寒,能泻热。软坚痰,消瘿瘤。
甘药能缓和补养,适用于虚症,如黄芪性味甘温,能补中益气。
淡味药适用于水湿病,如利尿药车前、茯苓都能利水渗湿。
温热药适用于寒症,如附子性味辛热,能治寒性厥逆。寒凉药适用于热症,如黄莲性味苦寒能清热泻火。
升浮药适用于气虚下陷,像脱肛、久泻、血崩等症;也可用于外 风寒需要散发的情况,如升麻、柴胡可用于升提中气。
沉降药适用于逆气上冲,像气喘、呕吐、肝肠上逆的头晕,耳鸣等症,如代赭石,有平肝火,镇气逆的作用。
中药采集之后,除供新鲜使用者外,必须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而把它保藏起来。一般的加工方法为除去泥土,用水洗净,然后可以采用不同的干燥方法进行处理,使其干燥,这是保证药材质量最重要的处理步骤,干燥也是保藏各种中药的最古老方法之一。
中药一般含有较多的水分,既不耐久藏,同时也不便于长途运输。干燥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药材中的水分,制止酶的活动,便于保藏和运输。
(一)药材的干燥法
1、日晒干燥法:利用直接阳光的热力及户外的流动空气进行干燥,这是最方便、经济的方法,但是常常受到气候的影响。一般在天气炎热,空气相对湿度小的地区和季节中,均可采用此法。适用于一般不受日光影响的植物根、皮、种子、果实等药材。
2、通风阴干法:这是将中药置于室内或阴凉处,在室温下任其通风,使水分慢慢蒸发的一种干燥方法。适用于植物叶、花、全草的干燥。例如薄荷连枝捆扎成束状,挂在棚屋内,随空气的流通而干燥,如此可减少叶中芳香气味的散逸。
3、加热干燥法:利用干燥室或干燥箱来加热干燥,此法优点是可以任意调节温度,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但设备费用较大。我国民间采用火炕,是一种常用而古老的一种加热干燥法,也是一种最经济的人工干燥法。火炕可以隔室生火,火道盘旋于炕底,屋顶有通风窗,将药材平铺于炕上烘干之。这种方法经济,但干燥效力较慢,不适于大量药材的迅速干燥。
4、石灰干燥法:利用盛有生石灰的容器存储药材,使其吸收药材中的水分,保持药材干燥,不致因含水分过多而霉烂,然后再放置于凉爽避光及干燥的处所。如人参、枸杞、鹿茸、冬虫夏草以及动物组织臓器及虫类等均采用此方法干燥及保存。
(二)药材的防蛀与灭虫法
中药保藏中最常遇到的昆虫,即“药铺虫”,虫体长卵形,长1-2公分,红棕色,它的幼虫常将多数根类遍蛀孔洞,产生蛀粉,甚至全部蛀毁,此外还有玉米蛾、烟蠹等昆虫。
消灭昆虫首先注重预防及经常性检查:
1、仓库未存储之前,应先打扫清洁,密闭后用氯化苦等药剂进行熏蒸消毒。
2、检查楼板有无裂缝,用胶灰或石灰泥填补。
3、一定要有通风的设备。
4、定期检查药材有无破损情况,夏季更应有经常性的检查。
5、不同药材与非同时存入的,须留有相当的间隔,以免虫害彼此感染,也便于扑灭。
6、必要时得应用不利于昆虫的温度(40—60)及化学熏蒸药品以扑灭之。
据了解目前中药店中采用如下方法防蛀与灭虫;
1、用石灰撒布表面以防虫蛀,如浙贝母、肉豆蔻等,但不是所有的药材都可以采用。
2、用硫黄在密闭的存储室中燃烧,利用生成二氧化硫以杀虫。
3、将中药冷藏于零下15度的温度,可防虫蛀,但不切实用。
4、中药店常用的防蛀办法,主要是将药材放干燥处或密闭在有石灰的缸或箱中,并注意保持干燥,经常出晒,这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方法。此外还有些对搞性防蛀法:如牡丹皮与泽泻同存。祁蛇中放花椒,三七内放樟脑,栢子仁内放明矾,地鳖虫内放大蒜头,当归、瓜蒌内放酒等。
5、于霉雨季节中将容易霉蛀的中药放置于烘房中热烘(温度不超过60度)以达防止虫蛀的目的,少量也可放在厨房的灶台的铁制抽屉中,如郁李仁、斑蝥的预防霉蛀,常采用此法。
中药因入药部分不同,其采集时间亦因之而异,选择入药部分力量最充实的时期采集是总的原则。
(一)植物地下部分(根、根茎等) 应在秋季该植物地上部分开始枯萎之后,到早春植物将生长之前采集。在此时期内植物地下部分的组织中充满了有存储的营养物质,所含的有效成分也最多。
(二)植物的皮部 一般应在春季或初夏时期采集。此时植物浆液已开始移动,形成层活动旺盛,该层细胞分裂最快。所以皮部易与木部分离。有雨季的地区可在雨季中采收。。
(三)植物的叶部 一般在光合作用旺盛时期,即花未开或正在开花而果实和种子尚未成熟时采集。此时植物已经完全成长,叶子正处在最健壮的状态。
(四)植物的花 一般在未开放前采集。含苞未放时采取花蕾,此时花中有效成分最足,如金银花;也有花半开时采收的,也是取它的有效成分在入药部分最足时,如金桂,银桂;也有采取正开时的花朵,如旋覆花。又花类入药采取后必须轻放,切不可挤压。
(五)植物的果实 一般应在接近成熟期,即充分成长而尚未成熟时采集,但也有因效力不同而采用未熟的或已熟透的,如枳实乃是枳树上未熟的果实,甚至落地的,取其效力缓和。一般在强壮的患者用前者。体弱者或不需要更大药力的用后者。
(六)植物的种子和核仁 一般应在充分成熟时采收,因成熟后易于干燥及保存,也好用为繁殖新植物。也有选择不成熟种子的,如“浮小麦”。
(七)植物全草 一般应在开花时采收,此时全部力量都充实在整个草上,茎的老嫩也适宜,全草力量最充足。
(八)树胶及胶质类 一般应选干燥季节或在雨季后采收,此时胶质产量大,也易于收集。
(九)动物类中药 一般潜藏地下的小动物宜于夏秋季捕捉或挖掘,如蚯蚓、蟋蟀、蝼蛄等。此时它们活动最盛,易于捕捉与挖掘。大动物虽然四季皆产,但一般是在秋后及冬季,正当农间,秋后庄稼收割,一般森林树木也都落叶,所以捕捉虎等猛兽多在此时进行。饲养动物则根据采取部分成熟程度而定,如疆蚕是当其四龄之后,尸体疆硬时采收;鹿茸是立夏之后两个月内,公鹿的幼角尚未骨化时采收,但如选用鹿角入药,则需待幼角完全骨化而且成熟,那就需要入秋的季节了。
(十)矿物类中药 一般是四季皆可采收,但亦要配合采矿的时期同时发掘,或作为矿产的副产品,也有要经过一些加工手续的。
附:民间药用植物调查和研究的重要性
民间药用植物系指一些在一般本草文献中未经收藏,但在民间有一定应用历史的药草或单方。这一类的药物,往往也独特疗效,而且种类很多。如在浙江常山县一带发现的民间药草腹水草和江苏扬州一带应用的龙虎草,江浙所用的虫筍——葫芦,安徽的半边莲等治疗血吸虫病的实例,都是值得重视的。
由本草发展来看,中药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按药物对人体所发生的影响来分类,分上、中、下三品,原书大意这样说:上品药一百二十种,无毒,属营养强壮药,可以经常服用;中品药一百二十种,有的有毒,有的无毒,应斟酌使用,可以补养,也可以治病;下品药一百二十五种,是属于毒剧药,为治病用的主要药品。另一种以“本草纲目”为代表,按照药物本身的属性来分类。“本草纲目”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
近代药物的分类方法:
(—)植物系统分类 就是根据植物自然分类法排列,因为多数同科植物或近缘植物,常有其共同的特性及类似的成分,例如蔷薇科、芸香科、茄科、伞形科、豆科等。
(二)按药理作用分类 就是按照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来分类,例如强心药、利尿药、止血药、解热药、健胃药、止泻药、镇吐药、泻药、催吐药、子宫肌兴奋药、子宫肌抑制药、新陈代谢药、镇咳去痰药、降血压药、特殊消毒药、驱虫药、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抑制药、植物性神经系统药等。
(三)按有效成分分类 就是依据中药所含的主要有效成分来分类,例如含生物碱的、含苷的、含皂素的、含黄碱体的、含鞣质的、含挥发油的、含脂肪油的、含树脂的、含树胶的、含有机酸的、含苦味质的等。
(四)按药用部分分类 就是按照中药所采用的部分来分类,例如根类、根茎类、种子类、草卉类、果实类、皮类、木类、叶类、花类、动物类、矿物类等。
上述的种分类方法各有优缺点,按照药用部分分类的方法,便于中药外形的比较和认别;按照有效成分分类的方法,便于进行单味药的成分分析比较;按照药理作用分为方法便于临床应用及系统学习;按照植物系统分类便于就植物系统关系比较排列,并能进一步探讨植物演化知识。
我们的祖先为了找食物,在和大自然斗争中认识了一些自然界动植物毒性以后,这种知识逐渐积累,并发展而成为一门得到广泛利用的科学——中药。
我国古代把记述药物知识的书称为“本草”,因为这门学问和人类的生活与健康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发达很早,刊行的书籍也很多,本草这门科学在我国约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我国历代的本草著作,就是我国历代的医药学家研究药物的经验记录和总结,对我们今日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来说,是一部极宝贵的遗产。
兹将流传下来的主要本草著作,简单介绍于后:
1、“神农本草经”编著年代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又相传是吴普、李当之等人,依据他们的老师张机、华陀等传授给他们的药物知识编纂的。这书大概不是一个人写成的,不是一次写成的。也不是在一个地方写成的,而是很多地方,很多人,经过很长的时期,口传,笔录,收集、加工整理、增补而成的,所以就托名于神农了。
“神农本草经”收藏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有重复的十八种。实际共有三百四十七种,包括植物性药二百三十九种,动物性药六十五种,矿物性药四十三种。
2、刘宋(公元五世纪)雷斅著“雷公炮炙论”,论述药物加工配制方法,发明了用药的剂型。因古代中药炮制法无专书讨论,分散在各家本草之中,杰出的药学家兼化学家雷斅首先归纳总结了前人的成就,撰成了第一部举世闻名的中药炮制专书“炮炙论”,以往中药店所推崇的“遵古炮制”基本上是指雷斅的炮炙论而言的。
3、北齐(公元五世纪)徐才之依据“雷公药对”,按药性的有毒无毒,认为药物有相须(互相可以配合,同时发挥协同作用)相反(互相不有配合,同时发生拮抗作用)等作用。
4、梁(公元五世纪)陶弘景把“神农本草经“用朱来书写,又增加汉魏以来名医常用的药三百六十五种,用墨来书写,称为“名医别录”;两书合编在一起,叫做“本草经集注”。
5、唐(公元七世纪)苏敬等著“新修本草”,以集体力量,按物绘图,增加药物一百十四种,共收藏八百四十四种。
6、唐(公元七世纪)陈藏器著“本草拾遗”,因为本草经虽然经过陶弘景、苏敬等增订,然遗漏还是很多,所以他写成这本书,补充以前遗漏的各种药物。李时珍曾称赞他“博极群书”。
7、唐(公元七世纪)孟诜著“食疗本草”,收藏二百四十一种有营养价值的药。
8、后蜀(公元九——十世纪)韩保昇著“蜀本草”。
9、唐宋年间,有日华子著“日华子诸家本草”。
10、宋(公元十世纪)掌禹锡、苏颂等著“嘉祐补註本草”。
11、宋(公元十世纪)苏颂著“圆经本草”。
12、宋元祐年间(公元十一世纪)康愼微著“证类本草”,共收药一千七百四十六种,致大观二年由艾晟再加修订,由国家刊行,并改名为“大观本草”。
唐愼微四川晋原人,他的作风朴实,医道高明,给人治病非常谨慎,偶有人赠送他有名的方剂或秘方,他都详细的记录下来,日积月累,作为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又把“新修本草”,“嘉祐补註本草”和“图经本草”,以及宋初或宋以前许多佚亡的本草、经史百家有关的经方秘录都汇集到这部巨著里,这样,“大观本草”在当年确是一部最可宝贵、最有价值的文献。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时,就是以此书蓝本,加以考整增补而成的。
13、宋(公元十二世纪)寇宗爽著“本草衍义”是依据“嘉祐补註本草”和“图经本草”,参考许多事实,引证许多论说写出的,这部书辩证得很详细。
14、南宋(公元十二世纪)王继先等核定大观、政和两本草而成“绍兴本草”,收藏药品八百六十一种。
15、明(公元十五世纪)朱橚著“救荒本草”,收藏了可以充饥的植物四百一十四种。经实地采访、写生,因之图像逼真。本书对采取部分和有毒无毒等均详细说明,使人不致误用。
16、明(公元十五世纪)刘文泰等绪著“本草品汇精要”,收载药品一千八百十五种。
17、明(公元十六世纪)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引用七百五十八种文献资料,集历代本草之大成,总结了用药经验,收载药品达一千八百九十二种。
李时珍(1518-1593)幼时体弱多病,喜欢钻研药物,在李时珍的时代已经有了四十余种药物学著作,李时珍看到当时有关本草的著述虽很丰富,但都不够理想,所以他就下决心把整理和总结的工作担负起来。他热心收集单方,阅读了一千种的著作,走过了上万里的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并亲自采集标本,和自己熟悉的药物重新对证,以研究它们的药性,历经三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的著作。“本草纲目”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中,有三百七十四种也是首先引用的。全书共五十二卷,分为十六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又分成若干类,并附有图版一千多幅,附方一万多首。
李时珍一生严谨治学的态度,充分体现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他曾批判古人炼丹长服的的害处。古人炼丹的主要目的是求长生不老的药,但因其中含有毒的金属,长服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在“本草纲目”水银项下,李时珍写道:“本经言其久服神仙,……抱扑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
“本草纲目”以正名为首要,指出名称的来源和異名,其次是物品的出产地,形色和它经济上的价值,再其次是改正前人的错误,制备药物的方法,辨别气味及主治和附方。在“本草纲目”第三次(最末一次)手稿完成时,李时珍已经七十岁了,版刚刻好,他就逝世了。
18、明(公元十六世纪)李中立著“本草原始”,对药用部分注意描写,并特绘药用部分的形状,以辨别它的真伪优劣。
19、清(公元十七世纪)汪昂著“本草备要”,挑选了常用药四百七十五种,扼要记述,避免“纲目”那样繁杂,切合实用。为后世中医学习药物必读的书。
20、清(公元十八世纪)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校正“纲目”的错误,增加了民间药及外来的药物。现通行市场的药物,凡“纲目”不载的,在这本书里可以见到。
赵学敏字恕轩,清浙江钱塘县人,幼时性好博览,凡星历、医卜 ,方技诸学,无不涉猎,并抄摘成册,不下数千卷。他共著成医书十二种(称为“利济十二种”),其中以“本草纲目拾遗”十卷对后世贡献最大。
赵学敏认为“本草纲目”到他那时,经过了百余年,在这些年中,一方面生药品种衍生日繁(“物生既久,则种类愈繁”);另一方面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俗尚好奇,则珍尤毕集”);因此他以为仍有补遗的必要。他依据“本草纲目”体例,增加了藤、花两部。他精心撰述的“本草纲目拾遗”保存了若干民间药的疗法,并吸收了一部外来药物,这一著作是值得我们后世推崇的。
21、清(公元十九世纪)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收藏药用植物和普通植物至2552种,包括地区遍及全国。是现代研究中药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该书的特点是:绝大部分的图按照实物精绘,极其逼真。收藏药用植物品种甚多,足补本草类收之不足,图后附以短文,说明颜色、花叶形态、生长栽培情况药用部位及效用治验等项,在叙述上是实事求是的。还有记录的文字,都保持古代文献的原始面貌。除本草方书外,凡属经史子集中的有关文献,都有引录。
中药的来源有四个方面:野生者、人工栽培、加工品及进口药材。
(—)野生者 我国许多山区是药材的主要产地,不少药产区的农民,利用农间挖掘野生药材,猎获野生药用动物,作为主要副业生产。
(二)人工栽培 如吉林抚松的“园参”其产量点全国园参产量的90%,浙江四明山区樟村、密岩70%以上农户从事“浙贝母”的生产,福建龙安进水乡95%农户经营“银耳”,河南新乡专区(旧属怀庆府)种植的四大怀货:菊花、生地、牛膝、山药,供就全国。
关于人工栽培药材的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栽培药用植物可以保证药材的供应。野生药材多生于高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分布地区相当广阔,所以采集困难。而且交通运输不易。产量也难以估计。而栽培药材则可集中于局部,采集容易,运输方便。产量易于估计。
再者,野生药用植物数量有限,如果需要量增加。就会供不应求,形成缺货,另外有些植物滥采滥掘,就会减少产量,甚至绝迹灭种。而人工栽培则可根据需要。有计划地进行生产,避免缺货现象。
有些药用植物如豆蔻,诃子等国内没有野生,仅靠国外进口,帮只有进行自己栽培,才有保证需要。
2、栽培药用植物可以保证药材品质。野生者可能采错或掺杂。栽培品则可保持品质的纯一,保证药材品质一致。
野生品因地区分散,交通不便。采集和干燥的时间很难控制。如过早过迟均能影响品质。栽培品则可适时采集,保证了药材的质量。
栽培药用植物可以应用选种的方法,增加药材的品种。同时由于新品种的创造,可以增加药材的有效成分,也就提高了药材的品质。
(三)加工品 中药往往应用种种不同的方法,制造成各种便于应用的剂型,这种剂型用现代语来说,就是加工品。由于我国药材加工技术发展得很早,所以中药加工各类繁多。如丹剂有红昇剂、白降丹、轻粉、红粉、小灵丹等;胶类制剂有阿胶、鹿角胶、龟版胶等;发酵制剂有六神曲、建神曲、红曲、淡豆豉、胆南星等等。
(四)进口药材 目前我国不产或产量不丰,需待国外进口满足临床需要的。经调查有以下四十余种:
羚羊角、豆蔻(原蔻、小白蔻、三角蔻、贡蔻)、胖大海、天仙子、黑白胡椒、犀角、藤黄、穿山甲、象皮、天竺黄、新木香、阿魏、诃子、胡黄连、没食子、马钱子、乳香、没药、猴枣、番泻叶、芦荟、 鹿角、西洋参(野山泡参、种参)、玳瑁、海马、牛黄、槟榔、大腹皮、血竭、砂仁、玉果、公丁香、母丁香等。
目前尚需进口的药材应研究引种、栽培、饲养、生产的方法。一部分较贵重药材也可以考虑合成代用的问题。如牛黄、麝香等,已成功合成了人工代用品,经药理试验证明与天然牛黄一致,现已应用于临床。
附:我国的中药天然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有名的出产药材极丰富的国家,全国各地,尤其是西北、西南一带,蕴藏着无穷的天然药物资源。
今将全国各地特产常用的药材列表:
浙江 延胡索、浙贝、白芍、麦门冬、玄参、菊花、乌药、牛蒡子、白术、半夏、山萸肉、蜈蚣、腹水草等。
江苏 半夏、丹参、夏枯草、苦参、明党参、苍术(茅苍术)、南沙参、茜草、平贝、水蛭、土元、龟版、龙虎草等。
安徽 白芍、茯苓、桂梗、半夏、菊花、葛根、山楂核、何首乌、 鳖甲、龟版、白果、夏枯草、宣木瓜、丹皮、明党参、白术(生晒术)、白前、辛夷、狠毒、半边莲等。
福建 泽泻、青皮、厚朴、薏米、青黛、乌梅、枳实(壳)、海龙、海马、昆布、海藻、石决明、祁蛇、穿山甲、琥珀等。
山东 沙参、半夏、蝉衣、桔梗、柴胡、香附、蟾酥、远志、金银花、瓜蒌、天花粉、苍术、前胡、黄芩、益母草、山楂、全蠍、丹皮、葛根、白芷、百部、荆芥、地骨皮、紫苏、猪牙皂等。
山西 甘草、远志、黄芪、柴胡、五加皮、知母、连翘、党参、麝香、防风、麻黄、秦艽、款冬花、猪芩、九节菖蒲等。
河南 茯苓、苍术、全蝎、防风、桔梗、金银花、红花、柴胡、杏仁、款冬花、山萸肉、连翘、半夏、土元、生地、菊花、牛膝、山药、麝香等。
湖北 茯苓、半夏、黄莲、柴胡、杜仲、桔梗、杜牛膝、厚朴、麝香、鳖甲、龟板、全蝎等。
湖南 厚朴、土茯苓、夏枯草、薄荷、前胡、木通、薏苡仁、乌药、黄枙子、荆芥、白术、白芷、木瓜、穿山甲等。
江西 枳实(壳)、车前、荆芥、茵陈、蔓荆子、樟脑、半夏、使君子、吴茱萸、香薷、白及、蜂蜜等。
广东 土茯苓、何首乌、巴戟天、山楂、黄精、高良姜、陈皮、山奈、益智仁、槟榔、沉香、桂枝、桑寄生、砂仁、佛手、昆布、海藻、穿山甲、地龙等。
广西 环草、何首乌、樟脑、蛤蚧、红芽大戟、鸦胆子、巴戟天、千年健、沉香等。
陕西 杜仲、玉竹、黄花、麻黄、苍术、猪芩、连翘、草乌、威灵仙、仁柴胡、地骨皮、山萸肉、甘遂、九节菖蒲、蒺藜、山楂、白芷、葛根、密蒙花、天麻、乌药、秦皮、半夏、荆芥、吴茱萸、麝香、玄参、五灵脂等。
甘肃 麻黄、黄芪、猪芩、知母、川芎、款冬花、苍术、升麻、防风、赤芍、党参、鹿茸、麝香、甘草、大黄、苦参、地愉、槐花、五加皮、益母草、旋复花等。
青海 冬草夏草、黄芪、麻黄、大黄、炉贝、甘草、鹿茸、鹿角、麝香等。
四川 附子、乌头、白附子、麦冬、白芷、半夏、白芍、党参、明党参、大黄、泡参、独活、羌活、当归、菊花、木通、桔梗、柴胡、前胡、秦艽、川芎、杜仲、牛膝、虫草、黄连、贝母、泽泻、白木耳、木香、甘松、郁金、巴豆、石斛、吴茱萸、天麻、枳实(壳)、使君子、续断、樟脑、麝香、鹿茸、蜂蜜等。
云南 云木香、三七、贝母、黄连、当归、茯苓、天麻、党参、白芍、防风、佛手、马槟榔、红芽大戟、天门冬、杜仲、红花、紫草、熊胆、穿山甲、斑蝥、麝香、琥珀、雷丸、蛤蚧等。
贵州 杜仲、党参、天麻、桔梗、荆芥、天门冬、吴茱萸、雷丸、虎骨、麝香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紫草、贝母、阿魏、红花、鹿角、鹿茸等。
辽宁 园参、五味子、细辛、沙参、全蝎、蛤士蟆、三稜、芡实、鹿茸、牛黄、大力子、龙胆草、黄芩、木通、杏仁、郁李仁、车前子、远志、益母草、马兜铃、鲜生地、石决明、獭肝。
吉林 园参、鹿茸、鹿角、五味子、虎骨、木通、细辛、杏仁、郁李仁、防风、车前子、麻黄、平贝、远志等。
黑龙江 熊胆、虎骨、五味子、木通、杏仁、黄芪、甘草、防风、麻黄、熊胆、熊掌、虎骨等。
内蒙古自治区 鹿茸、鹿尾、鹿胎、鹿角、甘草、防风、麻黄、黄芩、党参、银柴胡等。
台湾 大枫子、儿茶、白檀香、胡椒、槟榔、樟脑、相思子、木鳖子、降真得、玳瑁、海马、珍珠、白花蛇、穿山甲、斑蝥等。
西藏地区 麻黄、大黄、草乌、天南星、蛇床子、秦艽、芍药、知母、羌活、贝母、虫草、石膏、琉黄、硼砂、硵砂、芒硝、白矾、麝香、鹿茸、豹骨、虎骨、熊胆、羚羊角等。
中药的名称常根据药物的形态、颜色、产地、功用等特征而命名、因此可以使人联想到它的形态以及功用等。
(一)依形态命名 如人参,其根形像人;牛膝,它的茎节如牛的膝关节;白头翁,其近根处有白茸,状如白头老翁;猫眼草,花的形状好像猫的眼睛等。
(二)因颜色命名 如红花,是红色的花;赤小豆,是赤色的小豆;玄参,其形如参,里面是黑的等。
(三)因气味命名 如木香,入药部分有一定的香气;麝香,是动物公麝由脐至阴部所分泌的一种物质,具有持久的香气;苦参,其形如参而味极苦。
(四)以产地命名 如芎川,是生长在四川的芎藭;阿胶,最早是以山东阿泉的井水熬制乌驴皮,制成的胶而得名。
(五)因功用命名 如益母草,因该划有益于妇女,用于产后子宫出血;骨碎补,可用于外科接骨行伤;防风,可防御风邪;通草,此草可通利小便。
(六)以收获时间命名 如半夏,其球茎成熟于夏季之半(仲夏);夏枯草,于夏至节后全草即枯萎;冬青,其叶凌冬尚青;款冬花,至冬至节始开花。
(七)因入药部位命名 如霜桑叶,是桑树的叶子,经霜以后采集入药;白茅根,是茅草的根;金银花,初开花时是白色,二三天后变成黄色,故名;桑白皮,桑树根部的内层皮是白色的;车前子,此草生道旁及牛马车跡中,入药用其种子。
(八)因使用人命名 如何首乌,相传有一姓何的老头,服用此药白发变黑发,因此称此草为何首乌。
(九)进口中药译音 如诃黎勒,今称诃子,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天主持来,相传药王手持者为诃黎勒;曼陀罗华,亦系印度梵语的音译,原意思是细小园形美丽的花。
目前中药名称尚存在混乱现象,一物多名或同名异物的情况是很严重的,因而造成采集、收藏、使用等等方面为之不便,这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一物多名的,如云帮纸又称木蝴蝶,千张纸、千层纸、肉蓯蓉又称大芸,红豆蔻又名山羌子,洋金花又称风茄花、曼陀罗花,吴茱萸又称茶辣,左力等等。同名异物的,如以木香命名的中药有好几种,一种是川木香,它是产于四川的菊科植物,品质轻松,香味薄弱,虽有健胃利尿驱风的功效,但不为医家所重视,青木香,有的是菊科植物土木香的根,有的是马兜铃的根,有的是痧药草的根。
形成这种混乱的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为了写时方便 大黄写成大王,信石写成人言,硼砂写月石,薤仁写成内人,枣仁写成找人等。
(二)区别药材规格 采集后未经加工去皮的甘草称皮草,已去皮的称粉草;橘红常于集散地切成相连的五瓣或六瓣,然后折叠起来捆札成把,切五瓣的商品上称为五爪,切六瓣的称为六爪;大黄的规格有蛋吉、中吉、片吉、大黄渣等,蛋吉系将集散西宁的大黄选中型坚重的削去外皮,两头切齐,楞角处刮光成鸭蛋园形;中吉系将大中型大黄按其生长形状,削去外皮,露出内部花纹(如大理石样纹理,是大黄 鉴别质量的依据),不如蛋吉坚重,片吉系用大型大黄从面剖成二片或三片,切开面花纹明显,质较松而油性小,大黄渣系大黄加工刮下部分,成片状及碎渣。
(三)旧时封建迷信 蒺藜写成吉利,蔓荆子写成万金,茯苓写福临等。